潮新闻客户端 潮客 东阳市飘萍小学小记者站
东阳市飘萍小学 四(3)班 蒋昊轩
东阳人家每逢办喜事,蒸笼掀开的瞬间,那团跳动的‘红火球’准能勾住所有人的目光——这便是传承百年的杨梅馃。
咬开糯叽叽的外皮,红糖香混着米香在舌尖化开,老辈人总说:“这颗红果子,藏着咱东阳人的日子经。”
直径约3厘米的圆团裹满红米粒,远看如颗颗鲜杨梅坠在青瓷盘里,近瞧又似微缩版“小火球”。老一辈人说,这抹红是“灶火兴旺”的兆头,婚嫁时摆上它,寓意新人日子“红得发亮”,乔迁时蒸上一锅,盼着全家“团团圆圆闯新宅”。
杨梅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? 首先揉粉有巧劲:八月糯米泡透磨成粉,加温水揉至“三光”(手光、盆光、粉光),越糯软越有嚼劲;然后包馅藏心意:捏个“糯米小碗”兜住甜馅(红糖+芝麻)或咸馅(笋丁+肉末),封口时轻轻搓成圆球,像给馅料穿件“糯米外衣”;再染红添彩头:把生坯往红糯米里“打个滚”,让每颗米粒都紧紧咬住外皮,这步最适合让我们孩子参与,沾得越匀,福气越“红”!最后蒸出香软魂:水开后上锅,看蒸汽裹着米香漫出来,用指尖轻按能回弹,就赶紧开盖——此时的杨梅馃颤巍巍的,像刚出炉的“红宝石”。
介绍完了做法,那它的来历是什么呢?
“老辈人讲,这杨梅馃原是农忙时的“快手点心”。早年东阳农户下地干活,主妇们把糯米粉揉成团,包点剩菜馅,滚上点红米蒸了当干粮。没想到这“土里土气”的吃法,竟在年节里成了“主角”——哪家娶新妇、搬新家,都要蒸上几笼,红红火火的模样,比杨梅还讨喜,一来二去,就成了刻在东阳人骨子里的“红果子”。
如今走在东阳老街,每逢端午、春节,总能看见阿婆们围坐揉粉团,孩童踮脚偷抓红米的光景。咬一口刚出笼的杨梅馃,甜津津的不是糖,是渗进岁月里的烟火气,是无论走多远,想起就暖融融的“家乡味”。
指导老师:何胜蓝
发布于:浙江省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