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5月,八路军115师师部及其主力686团等约3000名战士,在山东肥城陆房村一带与日军5000余人展开激烈交锋,这场战斗随即演变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陆房战役”。在这场战斗中,尽管八路军处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、包围困境中的不利局面,但115师凭借其顽强的战斗意志,成功突围,并消灭了日伪军1300余人,战果颇为辉煌。
然而,战斗胜利之后,115师代师长陈光却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,甚至有人指责他在指挥上存在失误,称其“瞎指挥”。此外,陆房战役的性质也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。一种观点认为,这场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取得了显著战果,因此是一场胜利;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这场战斗本不应发生,甚至完全可以避免。那么,究竟为何一场战果显赫的战役,反而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?陈光在指挥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?接下来,我们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。
陆房战役的爆发确实出乎意料。1939年3月,八路军115师师部及686团的主力部队进入山东,着手在这一地区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。此时,115师的领导层由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共同负责。115师刚刚组建时,原师长林彪因战伤未能归队,而政委聂荣臻则调任其他岗位,于是罗荣桓担任了师政委,陈光接任了代师长一职。
展开剩余79%115师进入山东后,为了尽快建立抗日根据地,罗荣桓与陈光组织部队展开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,均取得了胜利。并且,部队与山东纵队六支队以及津浦支队成功会师,为接下来的抗战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但日军也并非坐视不管。在几次小规模战斗失利之后,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尾高龟藏决定调集重兵,准备彻底“剿灭”八路军的东进部队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尾高龟藏从泰安、肥城、东平、汶上等17个城镇调集了约5000名日军和3000名伪军,携带了超过100门火炮,并动用了坦克和100多辆汽车,分成九路向八路军的泰西地区进行围攻。
从敌方兵力的规模来看,日军显然是决心要彻底消灭八路军在山东的力量。对此,115师的指挥官罗荣桓因事先前往东汶支队传达中央会议精神,暂时离开了师部,陈光代为指挥。然而,此时敌军的包围圈已经基本形成,115师部、主力686团以及津浦支队和地方干部等3000余人被困在重重包围之中。幸运的是,日军不擅长夜战,包围后并未立刻发动进攻,为115师赢得了宝贵的反应时间。
在这一紧急情况下,陈光决定召集主要干部召开军事会议。在5月8日的会议上,陈光提出了分路突围的计划,力图借机打破包围圈。然而,5月9日各路突围的尝试都遭遇了日军的封锁,无法成功突围,最终八路军被围困在一个仅有十几里的小范围内。面对眼前的困境,陈光深知若敌军加大进攻,八路军必将面临重大的损失,甚至可能全军覆没。
5月10日深夜,陈光再次召开紧急会议,明确表示,突破包围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攻击敌人。“只有将敌人咬碎嚼烂,才有突围的可能。”于是,部队开始按照陈光的部署进行应战,主力部队686团担任突击任务。686团曾是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来,经验丰富,擅长山地作战。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686团的战士们毫不退缩,迅速展开反击,凭借灵活的战术不断击退敌军。战斗进入白天后,日军炮火愈发猛烈,但686团始终牢牢守住阵地,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。
到了午后,敌军的攻势逐渐趋于强烈,甚至有一度接近八路军阵地,距离不到十几米。然而,686团的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再次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。经过长时间的对峙,敌军终于认识到八路军的强大,并逐渐放缓了进攻,炮火逐渐停止。此时,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。
不过,日军并未打算撤退,115师依然未能脱离危险。幸运的是,罗荣桓的电报传来,确认东汶方向没有敌情。经过确认,陈光决定在夜色掩护下突围,选择朝罗荣桓所在的方向撤退。整个突围过程极为紧张,部队为了避免引起日军注意,将所有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都用棉布包裹,借助当地百姓的带领,成功避开了敌人重重包围,最终与罗荣桓会合,成功脱险。
陆房战役的战果令人瞩目,特别是在敌我兵力悬殊且陷入重围的情况下,115师成功歼灭日伪军1300余人,且这一数字在日军方面也得到了确认。如果考虑到115师当时总兵力不到敌军的一半,并且其中包括大量党政干部,实际参与战斗的仅有约2000人,那么这一战果显得更加不可思议。
若与不久前的平型关战役相比,陆房战役无疑堪称“军事奇迹”。平型关战役中,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,而陆房战役歼敌数量为1300余人。与此同时,日军投入兵力也有显著差距。平型关战役中,日军投入约3000人,而陆房战役中,日军的兵力高达5000余人,加上伪军总数超过8000人。相比之下,八路军在平型关投入兵力12000余人,而在陆房战役中,115师总兵力仅为3000人左右。由此可见,陆房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。
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我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,蒋介石也发来贺电,称“殊堪嘉慰”。这一消息意味着国民党正式承认了八路军在山东的存在,标志着山东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。
尽管陆房战役本身是一场胜利,但陈光的指挥却一直受到质疑。首先,有人认为他在战斗的关键时刻“置部队于不顾”,尤其是在战斗开始的上午10时之后,陈光一度失联。因此,有人猜测他可能打算逃避责任。关于这一点,实际上可以解释为陈光只是暂时离开师部,去前线督战。根据115师参谋长王秉章的回忆,陈光当时正是因为担心敌人主攻方向的情况,亲自到营地指挥战斗,虽有短暂的失联,但并非失踪。
除了这一点,另一项争议是陈光被指责“瞎指挥”。批评者认为,陈光未能及时收集情报,导致部队陷入重围;其次,陈光的指挥方式过于激进,致使部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。虽然这种指责有一定道理,但也不能完全否定陈光在关键时刻采取的补救措施。最终,115师成功突破包围,并在战后取得了显著战果。
总的来说,尽管陈光在战役中的指挥存在不足,但他最终的决策和果敢行动,成功挽回了局势,使得陆房战役成为一场值得称道的胜利。从结果来看,陈光的贡献无疑大于过错,简单地将他称为“瞎指挥”,显然是不公正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