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这届网友的造词能力真是太强了!
从“牛马”“内卷”到“泼天富贵”,从“i人e人”到“遥遥领先”,从“及时止损”到“社交牛杂症”,从“活人微死”到“打听式旅游”,这些词汇早已超越简单的语言符号,成为时代变迁的密码、社会议题的隐喻、万千青年的心声。
这些活色生香的网络新词,或戏谑解构现实压力,或犀利调侃职场生态,亦或深刻铭记集体记忆。而每一个热词的爆发,都是一次群体情绪的共振、狂欢。
而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,更是给广大网友提供了创造网络新词的机会,诸如“指鼠为鸭”“提灯定损”“四孩非亲”“云浩止耕”……
展开剩余90%这些应事、应时而生的网络新词,匠心独运,形象生动地概括事件核心,兼具讽刺、调侃和反思的意味,每每一词走红,火爆网络。
面对沸沸扬扬的上海校园餐问题,9月23日,官方发布了调查处理通报:
绿捷公司派驻静安区某小学孙经理发现虾仁变质有虫后,遂将情况逐级报告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,张某某居然胆大包天,既未上报有关部门,也未认真整改,反而私下统一口径,对外宣称是虾肠外溢、有泥沙。
因为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,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,并控制相关人员。在这些相关人员中,应该有罪魁祸首张某某吧?
看完通报后,有网友脑洞大开,又创造了一个网络新词:指虫为肠。
随着调查通报公布,家长们才发现,绿捷并不是一家普通的校园餐公司。它的背后,站着一对“神仙兄妹”。
哥哥张国华,是绿捷的总经理。十几年来,他带领公司在上海中小学市场上攻城略地,逐渐做到 日供应50万份餐食,覆盖500所学校,垄断了上海三分之一的校园餐。今年8月,绿捷更是一口气中标了27个项目,几乎要“一统江湖”。
然而,更耐人寻味的是——与张国华并肩而立的,还有他的亲妹妹张美华。她是另一家检测公司“上海品测”的股东。表面上,品测只是一家检测机构,但它的客户名单里,赫然包括:
学校食堂食材的检测;校服、饮用水的抽检;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抽查;
甚至,这次参与调查虾仁事件的上海卫健委检测任务。
换句话说:哥哥负责供餐,妹妹负责检测。 甚至就连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,抽查市面上卖的食品是不是有问题,也是靠他们。
今年给上海市重点食品流通经营企业做第三方评估的,还是他们。
也就是说,张国华、张美华兄妹俩,一个给学校供着餐食,一个负责检查食品是否合格。属于是运动员和裁判一肩双挑,扛起了上海孩子午餐的重担。
本次调查组的成员之一——上海市卫健委,检查水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服务商正是:品测。
难怪有网友讽刺:“这场比赛,还没开打,冠军早就内定了。”
而这还不是全部。兄妹俩还有共同的生意伙伴苟凤姊,控制着另一家餐饮公司“捷飨”,曾与绿捷一起出现在学校食堂的招标名单上。业内人士心照不宣地说,这叫:围标。
从供餐到检测,从招投标到抽检,张家兄妹把关键链条牢牢握在手里。这下,家长们终于明白,为什么即便绿捷屡屡被投诉,却依然能在上海校园餐市场上一路高歌。
因为,他们不只是供餐公司,更是规则的制定者。
而此次出事的绿捷公司,过去屡遭投诉,早就有家长反映,孩子餐食里有未熟的西红柿、发绿的蛋羹、烂菜叶,有钢丝球碎屑、塑料片,大排硬得咬不动,学生普遍反映“吃不饱”“难以下咽”,剩饭率超过70%。
甚至有爆料指出,绿捷采购起过期食材,可谓胆大包天。冷藏保质期3天的千叶豆腐、速冻油炸素鸡,它敢在生产一个多月后进货,“农家手工蛋饺”过期数月,也能被它端上学生餐桌。
有人打12315投诉,有人找学校反映,还有人联合起来要求更换供应商。
可奇怪的,任凭学生家长投诉不断,绿捷公司不仅安然无恙,反而逆势成长,一跃成为上海学校餐的“龙头老大”了。
企查查信息显示,2025年1月以来,该公司有101条中标记录,仅8月份就有70条中标记录,覆盖20余所学校。
官方通报后,绿捷最新的回应是发布了一个“声明”,是的,是“声明”而不是“致歉”。
9月23日晚,上海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调查通报长达1308字,把虾仁风波的经过、检测流程、后续安排,写得清清楚楚。
家长们在等,等绿捷的正式回应。毕竟,孩子的餐桌出了事,不管是不是“泥沙”,也该有个态度。
绿捷终于出手了。可当那份公告出现在公众眼前时,网友们气得差点砸了手机。
全文只有45个字:——“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,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。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,我们全面接受,全力配合。”
没有时间节点,没有事件经过,没有责任人,更没有整改措施。标题也不是“道歉信”,而是“声明”。就像是被人逼着写的作业,敷衍得连标点都显得多余。
家长们愤怒地说:“这不是道歉,而是蔑视!”
更有网友讽刺:“西贝再嚣张,也好歹认认真真写了篇致歉信;始祖鸟再资本运作,也知道做个样子。绿捷呢?连演戏的兴趣都没有。”
千家万户的父母心心念念的是孩子能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。可在绿捷眼里,孩子的餐盘,更像是一台台精准运转的“印钞机”。
在这场博弈里,孩子的午餐不再是饭,而是利润率;家长的呼声,对他们来说也不过是报表里可以忽略的噪音。
这一纸言辞生硬的道歉信引发很多博主点评如潮:
为什么?因为他们心里清楚:——你家长没有选择权,孩子只能吃他们的饭;——哪怕请愿上热搜,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地位;——他们甚至不过是背后更大力量的一个“配角”,真正的“主角”,自有办法搞定风波。
于是,傲慢的45字,就成了最真实的表态:“你们能奈我何?”
为什么绿捷敢用 两行字打发五十万孩子的午餐?答案其实很残酷:因为家长和孩子没有选择权。
想象一下:在市场上买菜,你觉得摊贩的货不新鲜,可以掉头就走。可是校园餐不一样——每一份饭菜都是学校统一配送,孩子们根本没有自由选择。
这时候,角色发生了翻转:家长不再是“上帝”;供应商反而成了“上帝”,因为他们知道——你必须吃他的午餐。
绿捷的背后,不只是商业竞争,而是带着“某种投标”的特许资格。它能十几年间连续中标 500 多所学校,市场份额越做越大,不仅因为投标书写得漂亮,更因为它早已变成了“专用供应商”。
因此,当调查结果出来,家长得到的不是道歉,而是一份象征性的流程;当舆论汹涌,绿捷知道自己不用回应太多,因为更大的“资本”会出手兜底。
一位网友的话,说得直白:“你以为他们在给孩子做饭,其实他们在给资本做生意。”
教育部说,要开展专项整治,确保孩子“舌尖上的安全”;上海方面也宣布,要建立“家长陪餐制”,强化监督。
这些措施看起来是不错,但家长们心里都清楚:如果供餐权、检测权仍牢牢掌握在同一张桌子上,孩子的午餐又能真正改变多少?
回顾这场风波:孩子吃到的虾仁,有人说是臭的,有人说里面有虫;企业解释是泥沙,但是检测却说合格;
最后,绿捷给出的道歉,只有冷冰冰的两行字。
而这一切背后,是张家兄妹的“运动员+裁判”合体,是资本账本上跳动的利润率,是家长和孩子没有选择权的无奈。
这不仅是一份午餐的故事,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:当资本可以凌驾于需求之上;当资本可以屏蔽掉投诉和愤怒;当孩子的餐桌成了别人稳赚不赔的生意场。
真正需要追问的是:谁来守护孩子的午餐?谁来让“顾客就是上帝”的常识,重新回到校园?
孩子的午餐,不该是资本的宴席,更不该是资本的游戏。
来源:商道秘闻、仕道
最后,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接触更优秀的人也可以让你成为同样的人,欢迎关注官方公号:灰产圈
灰产圈: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 解密互联网骗局、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、网赚偏门项目解析、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。深挖内幕、曝光各类套路
发布于:山东省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