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6日,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北京宣布,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华供气将在今年年底前达到380亿立方米的目标。这一目标原本计划在2025年完成,但现在提前了一整年。与此同时,中国7月的天然气进口量创下了42.5亿立方米的历史新高。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?俄罗斯的底气从哪里来?
诺瓦克在北京的表态显得非常自信。9月26日下午,俄罗斯能源事务副总理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室里,向中方代表坚决表示,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将在年底前实现目标,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。这个数字很有分量,原本计划是在2025年底才达到,但自2019年底管道正式通气以来,输气量已经不断攀升。
到2024年12月,管道预计将提前一年实现这一目标,这让能源界的人都感到惊讶。这条长3000公里的管道从西伯利亚的冻土带延伸到中国东北,犹如一条能源动脉。从开始通气以来,输气量每年以30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到今年7月,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量更是创下新纪录,达到了42.5亿立方米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%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对中国的数量有所下降,所有增长都来自管道天然气,单月管道输气量突破35亿立方米,创下历史新高。
展开剩余78%这种迅猛增长的原因与俄乌冲突后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。俄罗斯失去了欧洲市场,转而将能源供应的重心转向东方。2024年,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额突破了800亿美元,其中天然气占比超过40%。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附近的压气站24小时不停运转,支持这一增长。
这条管道使用的是高压输送技术,能够应对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,确保冬季用气高峰时的稳定供应。欧洲市场的大门已关闭,对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。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积压无处销售,制裁不仅断了出口渠道,也影响了信心。过去那些依赖天然气出口的公司,眼睁睁看着合同作废、客户流失,甚至失去了原本的市场份额。中东、北非、美国等地的液化天然气迅速填补了俄罗斯曾经的市场空缺。相比之下,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运输不够灵活,难以转手,劣势逐渐暴露。
因此,俄罗斯急需开拓新的市场,不仅是为了赚钱,更是为了稳定国内的能源行业。中国市场的优势显而易见:市场大、需求稳、付款能力强,且签约后很少改变。这种契约精神在当前全球能源交易中显得格外珍贵。从数据来看,2024年前9个月,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237亿立方米天然气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40%。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同期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,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愈发明显。
中国也在寻求稳定的长期天然气来源。虽然中亚的一些国家供应稳定,但涉及的国家太多,管道一旦出事,就需要停工维修。而缅甸的天然气管道受地理环境和局势影响较大,因此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尽管起步较晚,但因其战略意义,已被视为重要的长期能源资产。
除了商业利益,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。能源管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项目,它还涉及外交、安全和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。俄罗斯通过这条管道将自己和中国的能源市场紧密联系,不仅是为了出售天然气,还推动了俄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,如压缩站、储气罐和调度中心等配套设施。而中国则通过进口俄气,保障了北方多个省份的冬季取暖需求。这种合作不仅便利了生活,也增强了社会稳定。双方都清楚,能源合作的深化将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。
目前,380亿立方米的目标已经接近中国进口管道气量的一半,表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形成了强有力的“黏性”。这种合作既有约束,也有默契。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,而俄罗斯则急需找到稳定的买家以维持出口动能。俄罗斯在此时主动提出明确目标,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,而中国也乐意按约定的量吸收供应。这种配合,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并不常见。
此外,双方未来可能将输气量提升至440亿立方米,虽然这一目标尚未正式宣布,但已经在双方接触中提及。这一扩展不仅需要投资和资源,也要求在技术、管道扩建和下游配套方面进行调整。
另一个未来的计划是“西伯利亚力量二号”管道。这条新管道计划通过蒙古进入中国,设计能力更强,年输气量可能达到500亿立方米。目前中俄蒙三方已经就技术路线和投资框架达成初步共识,并在推进具体谈判。尽管这一新管道还未建成,但其前期投入巨大,周期也很长,因此短期内,西伯利亚力量一号依然是主要供气通道。
总体来看,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稳定运行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,也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。这条管道不仅仅是能源运输的通道,更是两国长期战略合作的桥梁,成为应对外部压力、调节能源结构的关键所在。在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不安、价格波动、运输不稳的背景下,中俄天然气合作为两国提供了一个稳固的“避风港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