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、勃拉姆斯一样,终生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,而且三个人的协奏曲又恰巧都是D大调,在音乐价值上,也同被列为当今最伟大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之一。
即便这部作品在今天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,回到它刚刚问世的1878年,其口碑却差到让人大跌眼镜。老柴的作品就和他的身世一样坎坷,笔下的曲子几乎没有一首能在作成时即得到认可的,本来计划题献给小提琴家莱奥波德·奥尔的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更是被这位大师以“无法演奏”为由拒演。
好不容易找到了愿意演奏的小提琴家却首演惨败,当时著名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毫不客气地责难道:“这首曲子第一次使我们可怕地认识到,有些音乐也可以糟得刺痛人的耳朵。”
展开剩余80%好在老柴还有他的老友布罗茨基,也就是那位愿意演奏此曲,实现其首演的小提琴家,他本着“再难听的旋律听多了也会习惯”的原则,一有机会就演这首曲子,终于慢慢改变了公众对这首曲子的印象,之后奥厄也回心转意,还亲自为这首小协做了非常到位的编订。
布罗茨基
自此,这部作品终于开始为人所欣赏与接受,当中蕴含的丰厚艺术价值更使其经久不衰,逐步确立当今地位。
乐曲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,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,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;当中那始终流淌的俄国民谣曲调,哀思如履的优美旋律,则显现出鲜明又独特的柴氏风格。
第一乐章温暖亲切、感人至深,似是娓娓倾诉,正副主题并非如传统奏鸣曲式那样起到对比作用,但是两者却同样富有动人魅力,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。
第二乐章是柴科夫斯基在初稿之后重写的,这个慢乐章是他最细腻、最迷人的灵感之作,那种天地苍凉的悲歌气氛中隐隐渗透出无尽的孤独和无所适从,小提琴的旋律到动情之处有催人泪下的效果。而这个乐章之优美更是绝无仅有,因此当演奏时必须将全副心灵浸入其中,才能达到那种夕阳薄暮、雾气飘飞的感觉。
第三乐章为富于舞蹈性的回旋曲,小提琴在跳跃、欢快的节奏中展尽了令人目眩神驰的辉煌技巧,琴音的光彩与灵巧完全天才式地呈现出来。
我们都知道,“指挥帝王”卡拉扬是小提琴女神穆特的伯乐,在他的提携下,那个才华横溢的13岁少女羽翼渐丰,逐步成长为当代古典乐界的领军人物。他们曾经的合作录音,也与这段奇妙的相遇一同成为人们长期为之津津乐道的物事。
这对“金童玉女”,于198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,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《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。维也纳爱乐是与布罗茨基一同实现此曲首演的乐团,百年后,见证其地位变化的维也纳爱乐再演此曲,似乎赋予了这个录音不一样意义。
同时,这也是穆特与卡拉扬所合作录制的最后一张唱片。在这之后的一年,卡拉扬即撒手人寰。某种意义上说,这张唱片又有了“绝唱”的意味。
在这个录音当中,卡拉扬采用了较慢的速度来处理,整曲听下来有娓娓道来之感,或许有人会听不惯这个速度,但细品下来,会发现当中有一种其他版本没有的绵远与广阔。
穆特的演奏,运弓强力,色彩浓厚,又兼有女性所特有的柔美与细腻。个别细节的处理可能还有些许欠缺,但总体而言,穆特的表现已呈现出超脱其真实年龄(25岁)、非常难能可贵的大将之风。
乐迷评价:
1.果然卡拉扬的版本是比较慢而能压得住气势的!与海菲兹的版本鲜明对比各有千秋~
2.真的好喜欢这一版,女演奏家才能拿捏好的细腻和抒情,好像盛大舞会上落泪的姑娘。
3.较慢速的交响乐伴奏给了mutter足够的发挥空间。曾经听过海飞兹的该作品演奏,体现速度和力量,而mutter体现细腻。
4.这张琴的声音特别醇,不刺耳。慢得相当有味道,也是卡拉扬收放自如控得住。
【原装进口】《柴可夫斯基:小提琴协奏曲》CD穆特&卡拉扬
扫码珍藏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