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明明路边停着一排出租车,很多人却宁愿掏出手机等网约车。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,直到上周在杭州出差又遇到那个"老熟人"司机,才终于想明白...
作为一个常年出差的人,我跑过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武汉等十几个城市,打车次数少说也有几百次。但说来你可能不信,我现在宁愿多等10分钟网约车,也不愿意坐那些招手即停的出租车。为啥?这事儿得从三件糟心事说起。
第一件发生在北京首都机场。那天我刚下飞机,拖着行李箱往出租车站走。远远就看见一个西装笔挺的门童在指挥,心想这酒店服务真到位。结果走近才发现,普通出租车根本不让进站,能停过来的全是2块钱起步的高档车。司机下车拉门那叫一个殷勤,可等你坐进去才发现,这服务可不是白给的。
最绝的是去长城那次。司机特别"贴心"地说:"这儿可不好打车,我就在停车场等您。"结果来回两趟,车费直接飙到一千多。后来跟本地朋友聊天才知道,这种"高级服务"专坑外地人和老外。
展开剩余69%相比之下,网约车就透明多了。车型、价格、预计到达时间一目了然,连司机评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有次在上海打车,系统显示来的是辆特斯拉,果然上车就看见中控屏上放着导航路线,司机全程一句话不多说,到地方直接电子支付,那叫一个省心。
第二件糟心事是在武汉。那天我从高铁站打车去酒店,司机一听口音就知道我是外地人。上车就开始飙方言,我问他能不能说普通话,他装模作样地说"听不太懂"。结果明明有近路不走,非要绕上高架,50块的路程硬是跑出70多。
最气人的是投诉过程。我当场给客服打电话,对方说:"您先把车费结了,我们调查后会处理。"等了一周,回复说司机确实绕路了,已经送去培训,但多收的钱?呵呵,就当交学费了吧。
反观网约车,有次在杭州我也遇到疑似绕路。刚觉得路线不对,手机就弹出提示:"检测到路线偏移,是否确认?"点完取消,系统自动重新规划路线。下车一看账单,比预估还便宜了两块。
第三件事最让我后怕。有次在北京打车把笔记本落车上了,下车五分钟就发现,赶紧打客服。你猜怎么着?客服说联系司机要等流程,结果等了三个小时才拿回来。司机开口就要五百"感谢费",还嫌少:"你这电脑得上万吧?"最后又加了二百才罢休。
更讽刺的是,后来在泰国打车也丢过电脑。人家司机第二天专程开三小时车送回来,车上还带着老母亲。我给五百泰铢,人家双手合十直说不用。最后还是塞给老人家才收下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有次打专车。回家洗完澡才想起电脑落车上了,正着急呢,平台电话先打来了。司机通过平台联系我,十五分钟就把电脑送回来了。要给感谢费,司机死活不要,说公司有规定。最后硬说是请吃夜宵的钱,才勉强收下。
现在想想,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区别,就像去菜市场买菜和超市购物。前者得斗智斗勇,后者明码标价。虽然最近网约车服务质量也有下滑,但至少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。
有次跟一个老出租车司机聊天,他说了句大实话:"我们这行现在就是看人下菜碟,逮着一个算一个。"而网约车司机说的却是:"平台管得严,一个差评可能好几天接不到单。"
说到底,不是大家不爱坐出租车,而是被坑怕了。就像我朋友说的:"打出租车像开盲盒,永远不知道这次会遇到什么'惊喜'。"而网约车至少让你知道,即将开始的是一段什么样的旅程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,越是旅游城市,出租车宰客越厉害。反而在一些小城市,出租车司机都特别实在。有次在烟台打车,司机听说我是来玩的,一路给我介绍哪里海鲜便宜,哪家店不坑人,最后还少收了两块钱零头。
说到底,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信任。当乘客和司机之间只剩下算计,那这个行业离衰落也就不远了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整治出租车乱象,希望有一天,我们又能放心地坐上路边的出租车。
毕竟,谁不想出门就能打到车呢?只是现在,大多数人宁愿多等那十分钟,换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体验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网约车能在这几年迅速崛起的原因吧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达优配官网-个股杠杆-在线杠杆配资-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